中国走进全球制造业的大门,然后成为世界工厂,就在其他国家想要复制中国奇迹的时候,大门关上了。
* **放大收益:**通过杠杆资金,投资者可以放大投资收益,获得更高的回报。
从过去来看,制造业一直以来都是穷国致富的必经之路,但制造业也很残酷,它极端讲究成本,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,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就会丧失,就连美国也无法阻止制造业的外流。
而那些欠发达地区,也都指望着产业转移,带动这些国家重演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。这种路径,已经被事实不断证明是行之有效的。
但,现在,这些似乎都在变化。
1,全球制造业3大变局
① 制造业占比下滑
在过去40年,得益于信息革命,制造业占比全球经济的比重在不断下降。信息产业,取得了更多的财富。但和制造业的普惠不同,信息产业的垄断性极强,少数人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利润。
② 制造链条更长
随着科技的发展,制造变得越来越复杂,制造的链条也变得越来越长。比如,一台智能手机的零部件数量就有2000多个。
③ 制造业的无人化
随着自动化的发展,制造业的形态也在发生变化,更多自动化设备取代人类,越来越多的无人顶塔工厂开始出现。
这三大趋势让后来者通过制造业发家变得越来越难,过去中日韩那种通过出口导向型制造业致富的路子,不通畅了!
2,制造业大门已经关上
中国已经抢占了下一个50年制造业的先机!其他国家想要替代中国,都无比困难。
第一,制造业增速放缓
全球产业转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,过去1个世纪的科技技术高速发展,当发达国家开始产业升级,制造一些更高级的商品时,低端产业就会自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。
但,随着制造业在全球财富生产中的占比下降,整个制造业的大蛋糕增速放缓。再加上,移动互联网之后,技术进步的速度大大放缓,竞争变得更加激烈,连美国也在抢着让制造业回流。
不要觉得不可能,就拿火箭技术来说,上世纪70年代的土星5号至今仍然是推力最大的火箭。
第二,产业集群化
由于产业链条变长,使得发展中国家无法通过承担其中一个零部件而获得竞争优势,更加需要依赖产业集群。如果大多数零部件都需要进口,很难产生成本优势,比如印度制造的苹果手机,所需的上游零部件几乎都需要从中国大陆空运过来,为此苹果必须支付关税,关税约为 22%,还有运输成本,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,已经额外增加了不少成本。
这就让现有的制造业国家,可以通过产业集群优势,抵消部分产业在成本方面的劣势,从而维护整个产业链的完整性。
简单来说,制造业已经从简单的个体制造,进化为制造生态,各行各业相互依存、相互促进。现代制造业,不仅需要稳定、便宜的能源供给,非常完善的基础设施,还要有熟练的工人和工程师,还有可靠、便宜的供应链体系等等。
同时,集群化生产会产生庞大的规模效益,进一步扩大产业链内部的制造成本优势。黄奇帆有一次在演讲中说,“一旦规模上去了,就能够大幅摊薄六项成本,分别是研发成本、固定资产投资成本、采购成本、人力成本、物流成本、市场开拓成本。一般来说,规模经济可以影响到整个制造业成本的30%—40%,一旦达到了充分的规模,就可以把价格压低30%—40%左右,以价格优势打败国外竞争对手。”
而中国恰恰具有统一的大市场、庞大的产业链集群,这种巨大的规模优势赋予了中国制造无可比拟的价格优势。(参考:《变革中的中国:摧枯拉朽的成本优势席卷全球》)
第三,制造无人化/智能化
以前产业转移,都是先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,因为发展中国家具有非常低廉的劳动力成本。
但是,随着工厂自动化进程的加速,很多产业对底层工人的要求越来越少,反而对工程师要求越来越多。
数据显示,2024全球灯塔工厂的数量已经达到172家,覆盖了全球31个国家和35个行业。而中国有79家(包含大陆74家和台湾5家)灯塔工厂入选,占全球总数的45.3%!这一趋势,还在加强。
比如,风电叶片“超级工厂”——三一重能的韶山工厂也因为部署了29个AI和智能自动化技术应用,它成功减少了20%的产品缺陷,生产效率提高了33%,交付时间缩短了34%,成为全球风电行业学习的典范。
麦肯锡预计,2030年欧洲制造业部门约有210万个岗位会消失。而在制造业无人化的过程中,需求下降最快的职业群体中排名第一的便是生产工人;而需求增长最快的职业群体包括工程师(非计算机类)、计算机工程师等。
当劳动力要素在产业中占比越来越低,要求越来越高的时候,发展中国家想要依靠自身劳动力优势获取投资就更加困难。因为在制造业竞争中,它的成本优势越来越少。
机器代替了人力,就意味发展中国家想要通过出口导向的制造业,改变命运的机会正在大幅减小。越是富不起来,越是没钱投入教育、基础设施,越是没法介入高端产业,形成恶性循环,长期处在价值链的底部。
而我们中国很幸运,在全球制造业转向无人化之前,搭上了最大的一班末班车。而且,还刚好享受了无人化对现有制造业的守护,就相当于刚上车,就有人把门关上了。
3,让听到炮声的人做决策
有一句话说得很好:"制造是研发的垫脚石。撤掉垫脚石,上面的研发也就没命了。"
很多美国公司,现在信奉的是外包战略,高利润的研发留在国内,中低利润的制造外包给亚洲国家,包括像台积电这样的企业,专门为美国服务。这样一来,美国资本就能获得最大的收益。
但,万事都有利与弊。
短期来看,这的确给资本带来了很丰厚的收益,因为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的效率更高。比如台积电的制造成本,就是比美国低,高通想要更多的利润,就会选择台积电代工,而不是英特尔。(《美国制造的又一个堡垒——英特尔倒了》)
任正非曾经有一句名言:“让听到炮声的人做决策。”很多创新,都需要设计师与现场工程师不停地磨合,甚至是睡在一起,才能想到好办法,这些创新不是坐在办公室里面就能解决的。
比如,芯片、无人机、电池、液晶面板等等,每一个生产工艺,都是一种无形的制造壁垒。一旦扎住了根,就不容易挪动了。
脱离了制造,短期看似乎没有问题,但从长期来看,资本可以转移到创新更加丰富、制造成本更低的地方去,可很多东西是无法转移的。比如美国产业空心化的后果很严重,资本家可以移民到国外去继续投资,可留在美国的所有人都要为资本的短视行为买单。
所以,很多人担心中国的创新不行,我觉得纯粹是有点多余了股票操盘手,担心一个5岁的孩子不会打篮球,担心一个10岁的孩子挑不动担子,何必呢?产业发展有自身的规律,造着、造着,就会创了,熟能生巧、巧能出新。
Powered by 金控配资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© 2013-2022 香港永華证券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